close

初次來到學學文創上課。只能說,久仰大名,不免有些小心翼翼。

工作人員指示我,走道的最後一間即是教室。當我走到教室門口,眼睛不覺一亮。
十多坪的空間,擺放著十多張紅色單人沙發,
空氣中流淌的不知名的爵士音樂(因為對爵士樂沒有研究)

,柔軟了簡約素雅的空間氛圍。教室後面,則是一扇扇的落地窗,
幾盞路燈點綴著入夜的暗黑,也沉澱了白日庸碌的混雜思緒。

少部分的位子坐了其他同學,我隨意撿了個位子坐下,
批著混雜男友香水芬芳的針織外套打起盹來。不知過了多久,
一種「老師來了」的第六感讓我睜開眼睛。
果然,一位穿著知性簡單的年輕女性走了進來,也帶著親和的笑容,
與工作人員交談幾句,笑彎了眼,不久便開始上課。

講師羅健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,畢業後出國至英國攻讀會展產業相關係所,是個獨立策展人,
現為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/ 執行長、台灣當代藝術連線 / 總監。
課程一開始,她向我們介紹博物館的幾個主要部門,以及策展人與博物館的關係。

她說,博物館主要分作五大部門,分別為典藏研究組、展示組、教育推廣組、營運管理組、
行銷企劃組,而其功能與部門名稱完全吻合。
只是,過去博物館的策展人需要有絕對的策展專業及深厚的人文素養,
現在「策展人」這個名稱變得極為廣義,只要是舉辦展覽,就能稱作「策展人」。

也許,策展步驟並非什麼極大機密,第一步當然是策劃(發想展覽主題),
再來則是蒐集展品、保險、包裝、運送、進館清點、佈展、展覽過程的維護,最後則是卸展。
但這之中,卻有相當細膩的部分需要了解。如蒐集展品,就是考驗溝通能力的時候。
曾有個畫廊準備展覽藝術家陳純波的作品,因為該畫廊的再三拜訪,使陳純波的親戚,
願意將連北美館都借不到的作品出借,甚至,有些事從未被展覽過的。另外,展品歸還前,
必須拍照存證,
以免在運送過程遭受破壞,卻因沒有證據歸咎責任,必須扛起賠償的後果。

談完這些策展人必備常識後,她將以兩個親手策劃的展覽,與一個她相當推薦的展覽詮釋這堂課程。
在談這些之前,她強調,策展人需要有兩個技能,首先,是溝通能力;其二,則是「找錢」的能力。
她說,這兩個能力,將會不斷出現在以下的案例當中。

她曾在台北當代展出一個被命名為「癮行者」的展。靈感來自於日本的藝術蒐藏家宮津大輔。
宮津先生職業為上班族,學生時代也沒有特別研究藝術,也不特別有錢,
但在某次機緣之下,他在一間藝廊看到草間彌生尚未出名時的畫作。
那幅畫,讓他備受感動,回到家仍然魂牽夢縈,「要買下那幅畫嗎?」他猶豫不決,
前後去了藝廊三次,才買下那幅作品。
此外,在奈良美智、蔡國強等藝術家還沒出名前,宮澤先生就已蒐藏他們的作品
,因此,日本以「藝術品的風向球」來形容他,
不過,他謙虛的說:「其實,許多蒐藏品的作家早已不知去向,並非外傳那麼傳奇。」

截至目前為止,宮澤先生已蒐集了四百多幅畫,草間彌生的其中一個作品,市價更高達上億日幣。
令人感動的是,他從未賣出任何一幅畫,
他說:「這些作品都是他因為非常喜歡而買下來的,除非有天他與太太老了、病倒了,極需用錢,
他才會賣出作品。」而他平常也與太太省吃儉用,更搬家到東京郊區,
希望能有餘力繼續蒐藏藝術品,為藝術加油。

在「癮行者」展覽中,有一個大型裝置藝術是以4000綑紙膠帶組成
(宮澤先生擁有『擁有該藝術品的證書』),
以重覆撕紙膠帶的動作,比喻日常生活中人們所浪費的珍貴時光。
每次展覽,作者田中宮崎都必須重新製作「紙膠帶山」。
數量極大的紙膠帶,總價值高達28萬台幣。

這筆錢落到了講師羅健毓身上。極富「找錢」能力的她
,最後找到了一間紙膠帶廠商贊助一半的膠帶(14萬台幣),
另一半經費則由一位喜歡田中先生的藝術蒐藏家
所提供,以將田中先生創作該作品的過程拍攝成記錄片,燒成光碟,
並請作者簽上名,作為交換,而影片絕無再複製。

後來,當該展覽再過兩個禮拜即將開始,
卻被通知應由華碩贊助的播放設備全數被挪用至另一個展覽,
「癮行者」的多媒體藝術將無撥放器使用。
講師羅健毓靈機一動,主動向SONY聯絡,
希望SONY願意支持日本人的展覽。
想到,SONY不但願意贊助,
未來當代美術館的所有展覽,也都由他們提供設備。

以上兩個緊急狀況,果真呼應講師羅健毓所說的:
「策展人需要有兩個技能,首先,是溝通能力;其二,則是「找
錢」的能力。這兩個能力,將會不斷出現在以下的案例當中。」

講師羅健毓也曾舉辦過飯店型展覽,「Young Art Taipei」。
這個展覽主要邀請台灣及世界的藝術家,利用飯店裡的空間進行佈置及藝術創作。
因此她需要租借某個樓層的所有房間。她說,飯店行的展覽主要是著眼於當代藝術
,且鼓勵年輕藝術家、小型畫廊參與,並強調人與作品的關係。
第一屆是由她主辦,在課堂上,她分享了當時的眾多作品,感覺相當有趣。

最後,她介紹自己相當推薦的大地展覽(戶外展覽)──瀨戶內藝術季。
一個為期將進兩個月的藝術季,由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策劃,
邀請世界各地藝術家進駐賴戶內海地區,與當地文化、居民交流,
並以當地物品進行裝置藝術創作。

瀨戶內為一個小漁村,由於年輕人都外流至附近的大城市工作,小漁村逐漸沒落,
更因人口稀少,日本政府更將此地列為廢棄物棄置場,讓居民更不願意居住於此。
家鄉也這裡的北川先生不忍心看見自己的故鄉淪落於此,便三年一次舉辦該藝術季,
以藝術、觀光喚起眾人對瀨戶內的注意與重視,三年舉辦一次,也減少對當地居民的干擾。

兩年前的瀨戶內藝術季共吸引了70萬人參加,其中有7萬多人為外國觀光客,帶來諸多觀光效益,
也讓瀨戶內因為藝術充滿生命力。

其中,台灣藝術家王文治的大型草編涼亭,更化解當地兩村落居民的心結。
由於兩村落因農地畫分而鬧不合,但這個作品需要兩村莊人前來協助。
在合作的過程中,兩村莊人有了交流、合作的機會,因此,隨著作品完成,
兩村莊人也化敵為友,後來更時常到涼亭泡茶聊天,感情更加融洽了。

講師羅健毓透過案例且深入淺出的講解,讓同學們都相當接受,
因此,下課時有許多同學向老師詢問之後可能招生的課程。
而我,也深受啟發,帶著滿滿的收穫,輕快的腳步,離開第一次相遇的學學文創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achi1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